陶瓷界--九龙潭

穿越千年,回眸建盞之美

陶瓷界--九龙潭 27639

摘要:建盞之美到底源於何處?筆者認為在於其獨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特別是在宋代“建盞”又是當時上至宮廷、下及士大夫們都認為是鬥茶最佳的珍品,激發了眾多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留下了許多贊譽有加的詩詞歌賦,提升了建盞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品味。具體來說,可簡單歸結為這幾個方面的美:造型美、材質美、適用美、韻律美。

關鍵詞:建盞;造型美;材質美;適用美;韻律美;

 

一、前言

建窯建盞是我國宋代著名的以燒造黑釉瓷器而聞名於世的瓷窯。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當時以燒造青釉瓷器為主,兼燒少量黑釉瓷。宋代是建窯的興盛時期,大量燒造黑釉茶盞,兼燒部分青釉、青白釉瓷。而建盞發展的巔峰,是在皇帝宋徽宗執政時期,至今已800多年,建盞在宋代曾經經歷過壹段輝煌歷程,建窯黑釉瓷蓋壹度曾是貢品,受到宮廷青睞,並還流傳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宋代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視建盞為鬥茶的最佳珍品,更是激發了眾多文人墨客的創作靈感,留下了許多贊譽有加的詩詞歌賦。

二、建盞之美

建盞之美到底源於何處?筆者認為在於其獨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的實用功能。建盞之美,圍繞著自古以來專家學者提出對於陶瓷藝術的“形、神、氣、態”,建盞就是以其簡練大方之形、淳樸典雅之色、安詳恬靜之態,躋身於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林,以獨特的黑瓷魅力,與同時代的青瓷、白瓷三分中華瓷文明之天下,深受海內外多方人士的鐘愛。具體來說,可簡單歸結為這幾個方面的美:造型美、材質美、適用美、韻律美。

(一)建盞的造型美

建窯,宋代名窯之壹,亦稱“建安窯”、“烏泥窯”,分布在南平建陽水吉窯、南平茶洋窯、武夷山遇林亭窯,三處窯址統稱建窯系。宋元時期福建建陽建窯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建盞的造型千姿百態,可以說是壹座藝術寶庫。從型而言,借鑒古代陶器、青銅器、生活用具等實物之型,主要產品以盞、碗、盤、碟為主,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銀星斑”的凸顯別致美觀。

宋代建盞善於運用簡潔的線條來勾勒其整個外部輪廓,線條曲直變化,剛柔並濟。曲和直和諧的共處在同壹整體之中,直使得器形挺拔,曲使得器形豐滿。線條細膩流暢,宋代工匠用其高超的、恰到好處的技藝,形成了質樸、含蓄、內在美的器物。建盞器形的線條如倒三角,給人以穩重的感覺,挺拔、向上、簡潔,創造了沈靜素雅的美學風格。

在表現形式上有虛實二種手法,虛的表現手法是建盞燒制過程中屬於的“窯變“,以壹種未知與匠人內心的可知交融於壹體;實就是寫實力求形象逼真,各種盞的變化,經藝術手法來理解,表現在像與不像之間,以此給人以濃郁的回味,或給人以安定的感覺,或給人以動感的感覺。另外,造型也有它的氣度,每件作品的氣度顯現作品的個性、風格的氣質,常常給人壹種視盞如見人,有的盞造型清秀飄逸,有的盞造型古樸敦厚,有的盞造型輕快明朗,有的盞造型粗獷簡雅。各種造型加上燒制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斑點圖形,越發的讓人喜愛和期待。

(二)建盞的材質美

建窯之所以會誕生在閩北,是因為閩北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建窯所產的黑釉“建盞”,就是采用閩北地產含鐵質較多的紅、黃壤土等粉碎加工後制成。

建窯采用獨特胎土和釉水,而水吉建盞成為黑釉瓷重要的胎土材質。建盞只有選好胎,控制好含鐵量比率,釉的厚度,草木灰配比,才能克服建盞材質釉色單壹、或醬黑色或柿紅色等,所需的材質和成分及配比顯得十分重要。經不同溫度的燒制則顯現出”黑而不暗,黑而不墨,紅而不嫣,藍而不嫩,黃而不嬌,鐵而不銹“。聚禪於壹器,具美於三停。遠而望之,黝若鐘鼎;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概括了建盞的材質之美。

建盞采用手工拉坯,舒展自然,毫無造作之態,坯胎含鐵量較高,質地厚重,稱為“鐵胎”。由於建盞坯胎燒成器皿後的材質的質感,才能烘托造型的氣度,使之發揮的淋漓盡致。在坯胎內外加以鐵、釉、草木灰使盞品內外顯現細如兔毛,“鷓鴣斑”,“銀星斑”使整個器物墩厚而富有安定之美。

建盞不施濃墨重彩,卻得以窯內自然形成的多彩絢爛。而這種絢爛卻深深的隱藏在它低調而恬靜的外表下。建盞的黑,是包容萬事萬物的神秘色彩,乍看平淡無味,卻又暗藏各種美麗的釉色。黑釉的單純與窯變的紛繁形成對比,其背後蘊藏的是壹種和諧自然、樸素玄妙的審美情趣,是雅與俗、巧與拙雙重藝術性的成功之美。

建盞這種簡素古樸之美與生俱來就和禪意的境界有著壹種天生的默契。建盞之美藏於深處,他極像人們精神層面的美。老子說:“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黑釉瓷的建盞,仿佛取其大地之黑土,使其博大精深,取黑夜閃爍的星辰,幻化為小而薄薄的星斑點綴於盞中。讓人們面對厚重歷史的建盞,心存敬畏,感悟道法自然,讓人相信有壹種美是永恒存在的,並且蘊藏在建盞的材質中。

(三)建盞的適用美

由於建盞坯胎材質的獨特,給建盞增添了壹份獨特的適用美。建盞的審美價值最終也得通過適用性的發揮才得以完美體現出來。如:宋代的飲茶方式由“煎飲”到“點飲”的轉變,鬥茶又稱“茗戰”、“點試”,即以競技的姿態決出勝負。鬥茶不僅僅是決出茶的品質的優劣,實質上是壹種追求精神愉悅的藝術化茶事活動,它蘊藏與反映著我國茶文化中最積極與最有生命力的壹面,即飲茶並不是避世消閑,而是為了和樂與奮進,建盞成功的成為這種精神層面的載體。

如今用建盞喝茶,也因建盞胎體厚重,飲茶久熱難冷。而且建盞保鮮效果很好,可以有效防止變質,減少水的硬度,變得柔軟、甘醇。手裏握著建盞,暖心貼肺,能排解壓力,放松身心。用著用著覺得心裏沒那麽浮躁了,整個人變得很平和,賦予壹種安靜的感覺。壹個人呆著的時候把把建盞、想想事情,理理頭緒,使人與自然器皿之間進行壹種自然的交融。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矛盾越加突出,社會進入壹種浮躁狀態,也有壹句話:妳若浮躁,自亂陣腳。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改變這種狀態,於是希望返璞歸真,建盞的價值,應該是人們崇尚極簡生活的壹個道具、也是閑靜生活必備的壹個器物。它會讓我們在這個善變的時代,用心珍惜身邊人,多壹份淡然,少壹些浮躁。在建盞肌理材質美中,必須是在泡茶、養盞之後才會撩起這神秘的面紗,得道者珍寶氣質之美感。

(四)建盞的韻律美

眾所周知,唐詩如酒,宋詞似茶,建盞不僅僅是茶器的壹種,更是中國千年茶文化的傳承。建盞演繹過壹段神話,建盞記錄著壹個傳奇,仿佛是位從千年穿越回來的英武少年、優雅女子,在盡情綻放多姿多彩的魅力。

建盞是人們與宋代文人獨有千古的不朽美學風格的重現,是壹次對文化與傳承的深情告白。透過歷史畫卷,似乎隱約來到壹個宋代宮廷中把盞品茗,唇齒間茶香四溢,陶醉於藝術的海洋。只見北宋徽宗趙佶在觀看鬥茶對達官貴人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把人們帶入《宮詞》“兔毫連盞烹之液,能解紅顏入醉鄉”,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質之美,陶醉於建盞的韻律中的那種酣暢淋漓之美。

穿越到那位剛正不阿,那樣放任不羈,那樣令人敬仰傾倒又令人望塵莫及的高士,跨越千年,遺世獨立的蘇東坡所在的杭州,他對建盞情有獨鐘。蘇東坡看到南屏謙師用當時最為名貴的兔毫斑黑釉建盞親自為他點茶,於是當場賦詩以表謝意:“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蘇東坡也曾寫到:“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建盞是壹座“鵲橋”讓人們穿越到宋代與秦觀壹起把盞輕吟:“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輕掏起,香生似玉乳,雪濺紫甌圓。”歐陽修:“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楊萬裏名句:“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蔡襄壹句:“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與建盞結緣會讓妳不由想起當時的文人喜愛建盞的盛況。宋人細膩、婉約,喜歡“雨過天晴雲破處”。建瓷是宋詞,是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是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可見那個時代建盞的盛況和韻律美。

三、結語

當代建盞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又有了空前的發展。註重建盞文化的歷史傳承性和主題時代性,新壹代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匠人正在茁壯成長,匠人的作品在註重仿創結合,力爭展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時代氣息,把建盞的藝術性推向壹個新的水平,充分展示建盞的藝術風采,給愛盞和收藏家更多的享受。讓塵封千年,失而復得的建盞,窯火重生,讓建盞之美,更加熠熠生輝。

作者:張欣,高級陶瓷工藝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文化传承师、高级茶艺师,建瓯市建窑建盏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