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界--九龙潭

茶洋窯探史

陶瓷界--九龙潭 52253

茶洋窯探史

 

 

一、窯址

從宋元時期福建黑釉瓷的黃金時代壹路走來,它就是與建陽水吉窯、武夷山遇林窯等比肩齊名的茶洋窯,也叫南平窯、葫蘆山窯。茶洋窯位於福建省南平市東南約25公裏,分布在茶洋自然村的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山坡處,南臨南福鐵路及閩江。創燒於北宋中期,是壹個以青釉、青白釉、黑釉器共存,集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磁州窯和吉州窯等窯系於壹身的民間窯場,憑借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便利的水運交通,除了閩江便利的水運條件,豐富的瓷土資源以及茂密的植被資源等,為茶洋窯的創燒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原料和燃料保障。其產品不僅供應國內市場,還銷往海外。從宋至清,茶洋窯的發展壯大延續了數百年。據民國《南平縣誌》“茶洋驛在縣治東南金砂裏,宋為金砂驛,元間改今名”,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榮光。

茶洋窯作為福建北部頗具規模的民間窯場,古代文獻中沒有記載,其窯址為1980年福建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福建省博物館、南平市文化館:《福建南平宋元窯址調查簡報》,《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1995年到1996年,為配合閩江水口庫區的建設,福建省博物館曾在大嶺、安後兩處窯址進行過搶救發掘,發現了龍窯和作坊遺跡及大量的遺物,為認識茶洋窯的文化內涵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福建省博物館:《南平茶洋窯址1995-1996年度發掘簡報》,《福建文博》2000年第2期)。截至目前,茶洋窯共發現了八處窯址,主要分布在大嶺、安後、碗廠、生洋、馬坪、羅坑、新碗廠等相連的山丘處,以宋元時期以大嶺、安後為代表,清代的多見於新碗廠等窯址。

二、工藝

宋元時期福建陶瓷窯業生產達到鼎盛,青釉、青白釉和黑釉瓷三大類瓷品三足鼎立,茶洋窯吸收和融合了建窯、吉州窯、景德鎮窯等省內外窯系的制作技藝和風格特征,形成了自己濃郁的地方特色風格。

“茶洋窯以當地黃(黏)土、高嶺土、礦石釉加草木灰為原料,因為含鐵量和燒窯時保溫時間較長,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經窯火淬煉,窯變千變萬化,可以‘壹色釉進窯、壹窯出萬彩’。”茶洋窯的特點是薄胎古樸,施釉延續了建陽水吉建盞的露胎風格,茶洋窯茶盞的腹壁底部常常帶有明顯的輪旋痕,圈足較矮。此外,茶洋窯多數為束口盞,盞腹外壁的底部會切削成齊直臺面,與圈足呈直角相連,俗稱“平肩”,這是茶洋窯黑釉茶盞的重要特征。

 

三、器型與種類

茶洋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主要的發展階段為宋元時期,燒造產品主要有黑釉、青釉、青白瓷,還兼燒白地黑花和綠釉等品種,從而形成多樣化的制瓷格局,入清後燒制過青花瓷。黑釉是宋元時期整個福建北部地區普遍燒制的瓷釉品種,我們都知道這其中以建窯的黑釉最為有名,享譽中外,不僅壹度進貢宮廷,而且還流傳至海外。茶洋窯即是在建窯的影響之下燒制大量的黑釉瓷,器物種類也較為多樣,以碗、盞為主,其他有杯、盤、碟、洗、壺、罐、爐、缽、盒、水註等。黑釉的釉色有烏黑、黑褐等,部分碗有兔毫,施釉不及底,多外壁釉層較厚。器胎因含鐵量較低,多呈灰色或灰白色,少量呈灰黑色,質感不及建窯的厚重。茶洋窯的黑釉品種中數量最多的當屬盞類,宋元時期燒制較多。宋代所生產的黑釉盞,和建窯的外形相似,多為敞口,口沿微束,斜弧腹,圈足;另有壹種比較特殊的黑釉盞,口沿施白釉,較為少見。而元代的盞多為敞口,弧腹,圈足。

青釉是宋元時期茶洋窯所燒制的另壹個重要瓷釉品種,受浙江龍泉窯的影響比較明顯。茶洋窯的青瓷釉色多呈青黃,也有青綠色的,釉層較薄,玻璃質感較好,有的釉面有開片,胎釉結合緊密,施釉多不及底。器物種類仍以碗、盤、碟等為主。裝飾手法有刻花、劃花、模印、堆貼等,常見紋飾有蓮瓣、菊花、卷草、水波紋等,有的碗內還印有“壽”、“卍”等文字。宋元時期在福建地區燒制龍泉窯系的青瓷窯口中,茶洋窯僅是其中之壹,浦城碗窯等、松溪九龍窯等都有燒制。

那些相對胎質厚重,釉色青中泛黃褐的碗,內滿釉,外施釉至下腹,利用刻花、劃花以及篦劃等手法進行裝飾,極其類似日本陶瓷學者所謂的“珠光青瓷”。這種青瓷福建地區有多個窯場燒制,其中以閩南地區的同安窯的最為有名。

宋元時期茶洋窯還受景德鎮窯的影響燒制青白瓷或白瓷。茶洋窯的青白瓷釉色青中閃白或白中泛青,釉面晶瑩透亮,有的溫潤似玉,有的有開片,胎質多潔白細膩,胎體較薄,胎釉結合緊密,火候較高,器物造型也顯得輕巧雅致。器物種類有碗、盤、碟、蓋碗、洗、缽、盞、盞托、高足杯等。除了素面器物,還采用印花、刻花、劃花等手法進行飾,紋樣有牡丹、蓮瓣、菊花、卷草、猴子、篦劃水波等。茶洋窯青白瓷的主要燒制階段在宋代,入元後燒制數量不及黑瓷大,但仍是該窯壹個重要的釉色品種。

除以上黑釉、青釉、青白瓷幾個重要的品種之外,宋元時期茶洋窯還燒制醬釉、茶葉末釉、白地黑花、醬釉剔刻花、綠釉等不同品種的瓷器。醬釉數量不是很多,主要器物以碗、盞、小碟為多,釉面呈醬色,光澤度不盡壹致,施釉同黑釉壹樣多僅至器物下腹。茶葉末釉也不多,有碗、盞、洗、高足杯等,釉面呈茶葉末色,有的木光,有的釉面有光澤,器胎有土黃、淺紅,相對比較粗。白地黑花瓷也就是釉下彩繪瓷,釉下不壹定全是黑彩,有的呈褐彩,茶洋窯燒制的數量不是很多,顯然是受磁州窯或吉州窯的影響才出現的。

  

 

四、傳播

茶洋窯不僅在宋元風靡壹時,借力海上絲綢之路,遠銷菲律賓、日韓等地,在福建陶瓷史、外銷瓷史乃至海外交通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

“茶洋窯不僅以質取勝,而且量走四海,世界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其蹤跡。”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樓建龍說。

專家介紹,韓國新安沈船曾打撈出壹批黑釉盞,證實與茶洋窯有關,而在日本備受推崇的國寶“灰被天目”,就是茶洋窯的產品。這是壹種束口黑釉盞,腹較深,釉色黑褐相交,釉面猶如被塗了壹層灰,故名“灰被”。日本“陶祖”加藤景正在日本鐮倉時代末期所創燒的“瀨戶天目”,正是仿自茶洋窯產品“灰被天目”。

根據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茶洋窯瓷器的沈船遺址不僅分布在福建平潭、龍海,廣東陽江及海南西沙群島,還包括韓國新安和泰安馬島、日本倉木崎、越南頭頓等處。可見,茶洋窯走向世界與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緊密相關。據《南平縣誌》記載,宋代在茶洋窯附近設有金砂驛,元代改為茶洋驛,便利的交通條件是茶洋窯產品遠銷海內外的重要因素。

 

五、傳承

茶洋窯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南平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建忠等4人成為延平區第壹批茶洋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茶洋窯陶瓷協會組織下,茶洋窯的保護開發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當地政府通過加大茶洋窯遺址保護力度、註重技藝傳承、推動茶洋窯產業發展、加大茶洋窯宣傳力度四個維度,挖掘茶洋窯的歷史文化內涵,讓茶洋窯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福州大學非遺研究首席專家陳吉說過,“如何讓文物活起來,保護和開發要相輔相成,要秉持保護優先、有序開發原則,將茶洋窯保護與旅遊產業結合起來,將茶洋窯遺址、驛道等資源整體開發利用,發掘茶洋窯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元素,與茶洋窯周邊自然生態相得益彰,這樣綜合施策,讓文旅深度融合,才能做好茶洋窯保護開發這篇文章。與此同時,要挖掘茶洋窯資源優勢,研究恢復茶洋窯燒制技藝,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為鄉村振興開辟壹條產業振興的新路徑。”

(張小平,《中國建盞》主編,高級陶瓷工藝師、高級工藝美術師)


微信图片_20200405081137.png

微信图片_20200405081142.png

微信图片_20200405081147.png

微信图片_2020040508115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