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界--九龙潭

從傳統中革新,開創木葉天目新紀元

陶瓷界--九龙潭 33472

台灣知名陶藝家  黃玉英

 

    黃玉英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師承吳讓農教授。目前任教台北市成功高中,亦曾於臺藝大、北科大、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擔任講師,榮獲105學年度教育部師鐸獎。

    在陶藝領域立根傳統放眼生活繼而開創,獲邀參加日本、美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大陸國際研討會;作品曾於台灣總統府展覽,亦受邀於法國羅浮宮、美國當代陶博館、愛爾蘭博物館展出;歷獲台北市美展陶藝類特優、金鶯獎銅獎、台灣國際陶藝雙年獎、金陶獎佳作以及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入選等數十項殊榮。個展、聯展計逾百場,倍受佳評。台、美、日、中、愛爾蘭、立陶宛、愛沙尼亞博物館均典藏黃老師的創作。2017年入選成為國際IAC會員。

 

 

 

 

    木葉天目系列作品,以天然的木葉燒熔於作品之中,歷經高溫的淬鍊,縱橫交錯的葉脈清晰朗現,盡展樸實飄逸的形貌,一如真實的樹葉,浮游於釉彩之洋,靈動綽約,誠為巧奪天工的珍品。

 

    「木葉天目」起源於一千兩百多年前的宋朝,相傳陶匠在戶外排窯準備柴燒時,偶有樹葉隨風飄落至土坯上,匠人不以為意,然於出窯時卻驚見落葉不但沒有被窯火燒燼而灰飛煙滅,反而熔入釉中,呈現細緻動人的葉脈紋路,茶湯倒入杯中之際,葉形隨波搖曳,彷彿一葉扁舟晃盪裨海,文人雅士愛不釋手,藉以作為「鬥茶」的精品。

 

    對禪宗而言,「木葉天目」有其特殊意義,想像一片落葉在生命逝去的時刻,經窯火的淬鍊得到永生,有如證道高僧涅槃後成就不朽之身,蘊含修成正果的深意,禪悟之美,盡在不言中。

 

    可惜的是宋朝後,神秘技法在中國杳然無蹤反而輾轉入日本,不過傳世的作品如鳳毛麟角,成為博物館中珍藏的國寶級文物。直到近代在各地陶藝家的努力鑽研下,「木葉天目」才漸漸復興。

 

    傳統的木葉天目以黑色天目釉為底釉,搭配金黃色調的葉片,多數將葉片置於茶碗或器皿底部呈現。黃老師嘗試突破傳統框架,除了黑色天目釉外,另調配出紅璽木葉、黃金木葉、茶葉末木葉等多種顏色的天目釉,甚至將葉片燒製於非天目釉系統的釉中,如青瓷、紅木葉、鈞窯、結晶釉、彩色絞胎等,賦予木葉天目嶄新的全彩風貌。

 

    在葉子的種類和釉彩的效果變化方面,黃老師煞費苦工,多方嘗試琢磨,目前已經成功燒出十數種葉子,包括波羅蜜、構樹、黃瑾、銀杏、楓葉、櫸木、菩提葉、銀杏、法國梧桐等等;釉藥效果方面則可以呈現油滴天目、結晶釉和兔毫釉等多元變化;成品則有茶盞、茶碗、茶壺、茶倉、茶海、花瓶等。尤有奇者,能結合薰衣草的紫釉,燒出紫色結晶的木葉,質而實綺,饒富變化與意境。

 

    黃老師創作的木葉作品最獨到之處,在於可以對抗地心引力的「立葉」技法,將葉子燒製於作品的垂直面,譬如花器的瓶身、茶碗的碗壁、茶壺的壺身等,使木葉作品的種類不再拘限於茶碗,以豐富木葉天目作品的廣度和藝術表現的深度,更添姿態與氣韻,洵為一大創舉。

 

    是溫度的淬,離枝的樹葉如浴火鳳凰般重生;是氣運的流轉,橫亙的時空如經天行地般永恆。木葉天目發端於宋,穿越時空的洗禮造訪現代,在藝術的點化之中春泥護花,古樸清雅;在葉紋的堅忍之下乘願再來,生命回轉。一花可以詮釋世界,一葉能夠印證菩提,木葉天目的身世與蛻變,使浮暫的人事滄桑也能領略千秋的藝品風華。

 

 

 

15.png

上一篇:黃玉英的釉彩世界

下一篇:没有了